微服务被滥用是不争的事实。被滥用的同时,很少人留意到它所带来的配置治理的问题。本文我们介绍两种常见的治理模式。
基于common的配置治理模式
当微服务数量多时,开发人员倾向于创建这样的配置文件:
- common-redis.json
- common-mysql.json
- common-mq.json
甚至还有会有common.json这种从名字上就不知道它的作用的配置。但是,几乎所有的微服务都会引用common.json这个配置。原因如下:
- 在common.json可以无脑增加配置项,不需要改业务代码;
- 配置项可能是被n个微服务引用,为了这一个配置项,又新增一个配置文件,不值得。common.json看起来是最合适的。反正每个微服务都已经引用了common.json。
![](/assets/images/Pasted image 20221220161521.png)
基于common的配置,在写入配置项的时候是爽了,但是,也带来了问题:
- 改了common.json文件中的配置后,很难确认这个变更会影响到哪里,因为每个微服务都引用了common.json;
- common.json会变得越来越大;
- 并不是每次发布,都发布所有的微服务。所以,微服务A可能采用的是common.json的v1版本,而微服务B可能采用的是common.json的v2版本。
- 随着时间迁移,谁也不敢动common.json中的配置,即使有些配置项已经很久没有被使用了。
基于服务级别粒度的配置治理模式
基于服务级别粒度的配置方式,很容易理解,如下图: ![](/assets/images/Pasted image 20221220161557.png) 每个服务只引用一个配置文件。此模式完全避免了基于common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问题。但是,又带来了新的问题,即不同的微服务配置之间出现大量的重复配置。修改大量重复配置容易出错,且痛苦。
大量配置重复的问题,可以通过类似Jsonnet或者CUE这样的配置编程语言解决。如下所示:
当修改metrics.libsonnet时,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这个变更将直接影响:microservice-c.jsonnet和microservice-a.jsonnet。进而,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了它将间接影响microservice-c和microservice-b两个服务。
不存在没有缺点的解决方案。使用Jsonnet和CUE这样的语言,意味着一定的学习成本和现在有的工程的改造成本(引入新的构建工具和对现在有的配置的转换)。
不论哪种模式,你都必须要做到
不论哪种配置治理模式,都必须要做到:配置应该尽量小。
至于小到什么程度?这个问题回答了,作用也不大。就像菜谱上写的是10克的香精,也没有几个人在放香精时进行称重,而是凭感觉。
如果真要我回答,我的回答是:作为一个逻辑单元,多一行代码是多余,少一行代码则不行。
成本
当我提出采用一种新的配置编程语言来统一所有的配置时,团队里的人都反对。行业里其他的人,也啧啧着这样做所带来的成本。
所以,以下是我们团队经验,供大家参考:
- Jsonnet的学习成本:像Jsonnet这样专为配置而生的配置编程语言,语法也只有一张A4纸,非常值得投入。我们团队里两个不懂编程的刚毕业没有多久的运维小年轻,很快就上手了。多快?半天左右吧。
- 构建工具Bazel的学习成本:Jsonnet本身的构建命令就和Java的javac一样低级,所以,需要借助其它构建工具。我们选择Bazel。它支持Jsonnet的单元测试。我们顺便实现了配置的自动化测试。Bazel的学习只需要团队里的几个人会就可以了。这个工具本身其实不难,但是因为中文学习教程太少了,导致了学习成本高。
- 其它配置格式转换成Jsonnet格式的成本:这个应该是我们成本最高的,也是风险最高的。因为一个配置错,可能带来线上事故。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还债的过程。以前不合理的配置,在这个过程中会被发现。我们转换的过程是
- 通过自动转换工具将旧配置转成json格式,json格式与jsonnet格式是兼容的,所以就相当于自动得到了jsonnet格式的配置;
- 将公共配置抽离出来,比如redis的配置。并对敏感配置进行加密处理。这个过程是重建配置的过程;
- 将所有的配置转换完成后,再与原来的配置的json格式进行内容级别的对比。如果没有区别,就代表转换成功。
因为我们很早之前就对配置进行了标准化,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个转换成本和配置的量对比起来,也不算太高。而这个成本绝大多数都是由基础设施团队完成,而不是业务开发团队。